DeFi的艰辛如何查找火币网交易记录演变路程
市场投资者对「DeFi 凉凉」的感知,或许来源于挖矿收益、DeFi 资产价格下降的表现。的确,DeFi 已经不如三个月之前那般火爆,话题度也随着收益率的降低而降低。
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数据是,锁在各种 DeFi 协议中的资产总价值(Total Value Locked 即 TVL)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失,反而居高不下。在 OKLink 上,这个数据为 132 亿美元,仍有大量的资金愿意留在这个市场中。
上百种协议及资产、百亿规模的锁仓价值和总市值……这些登峰造极的 DeFi 表现尽管发生在 2020 年,但却是过去 5 年区块链网络及构建在其中的去中心化协议不断摸索、成长的积累结果。
现行的头部 DeFi 应用Uniswap、Maker、为什么火币网交易平台打开不了Aave、Compound都不是 2020 年的新产物。Maker 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 2015 年,那时,还没有「DeFi」这个词出现以描述这类应用的共性。但将金融场景放在去中心化网络的实验已经开始了。
它经历了 2015 年到 2017 年的探索期,完成了从概念化到测试应用的演进,稳定币(DAI)、交易(IDEX)、借贷(ETHLend)这三大场景都有所覆盖。
而 2018 年到 2019 年的加密资产市场牛转熊的阶段,金融应用开始由广义的 DApp 范畴进入到专门领域蛰伏起来。DeFi 概念被提出,一些应用开始拥有用户和资金,合成资产(Havven 即Synthetix前身)、链上托管(Newdex)、自动做市(Balancer)这些关键的去中心化金融基建设计雏形出现。
2020 年,协议「乐高」、流动性挖矿终于将市场目光吸引到 DeFi 上,财富效应让很多加密资产领域的古典投资者,不得不拿着资金、熬着大夜当起「DeFi 农民」,锁仓资金和用户规模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
DeFi 是区块链在金融场景上的验证,它的萌芽、探索、蛰伏、爆发、平静反映了公链基建、应用创新在应用场景上的重要价值,它是去中心化、透明、开放这些区块链要素的浓缩,也是旧的要被淘汰、新的亟待验证的行业跌宕注脚。
作为区块链发展史中的一部分,DeFi 值得被记录。蜂巢财经将推出「DeFi 史记」专题,复盘 DeFi 成长经历,瞭望它的下一个「五年」。
重归平稳
我们与 DeFi 协议开发方、钱包服务商等业内人士聊起当前 DeFi 的现状时,他们没有一个人认为 DeFi「凉了」,并给出了更中性的描述——DeFi 进入了平稳发展期。
这种平稳,包括各种 DeFi 协议年化收益率下调的状态,也包括市场总锁仓价值没有出现流失。
Tokenterminal 收录的数据中,市值排名前十的项目中,30 日年化收益率变化指标一项仅有 Compound 和 MakerDAO 保持了正值,其余协议均出现了超过 35% 的下调;7 日年化收益率的负值协议同样多于正值协议。
这与 3 个月前动辄几十倍、上百倍「整体飘绿」的年化收益率相比,疯狂期已经结束;24 小时年化收益率波动的正负值回归到了 1 位数的范畴,DeFi 投资的平静期正在向市场走来。
收益率在下降,但 DeFi 市场的 TVL 则维持了高水平。欧科云链 OKLink 数据显示,目前为止,DeFi 的总锁仓价值为 132 亿美元,与 9 月底时的 137 亿美元历史高点相差无几;DeFi 百亿资产规模和百亿市值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快 2 个月。
「说它凉了还为时尚早。」比特派钱包创始人文浩认为,虽然各种 DeFi 资产的币价和挖矿收益已经大不如从前,但 DeFi 反倒进入了一个平稳期,价值资产、用户又有了新阶段的留存。
的确,如果把时间拉长,上一个平稳的 TVL 曲线只能在 OKLink 上追溯到 2017 年底,数据为 1460 万美元;更早记录 DeFi TVL 的数据平台 Defipulse 也仅能推到 2017 年 8 月,显示的 TVL 仅有 4 美元。
如今,TVL 排在前三名的交易协议 Uniswap、抵押借贷协议 Maker、锚定资产 WBTC 锁住了整个 DeFi 市场 49.36% 的价值,也就是仅 70 亿美元,占据了 DeFi 市场的半壁江山。另外,锁仓价值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协议,除了前述三个之外,还有 Aave、Curve、Compound。
从 OKLink 数据可见,锚定资产、抵押借贷、交易是当前资产最愿意留存的 DeFi 场景,也是整个 DeFi 从无名发展到爆发阶段里,应用开发者最爱探索的领域。这并不难理解,正如现实世界中,货币、交易、借贷都是金融世界中被人最频繁使用的场景。
而在总锁仓价值排名前十的协议中,仅有排在第八的 Yean.Finance 是今年诞生的应用,其余均为老牌协议,其中的 Maker 最早发起,起源于 2015 年。
也正是那时候,一些极客们怀揣着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探索——现实世界的金融场景能否以非中心化管理的方式运行。那时,没有人用 DeFi 定义这种想象力。
无名时代
去中心化金融在「物种起源」时并非一片荒芜,至少比特币网络那时已经稳定运行了 6 年。这个可以点对点交易的系统带着「电子现金革命」的使命。在比特币钱包创始人文浩看来,比特币就是最早的 DeFi。
当 MakerDAO 与全球的开发者在 2015 年开始对代码、架构和文档进行第一版迭代时,别说 DeFi 这个概念,「区块链」还尚未以这三个字为提炼,不依赖中心服务的分布式基建「公链」更没有出现。而 Maker 正在 DAO (去中心化组织)的运转下,开始构想某种稳定资产的系统。
文浩的印象中,如果回头看 2015 年,DeFi 的一切都是概念的、Paper 的,「还停留在纸面上和实验阶段,谈不上应用体验,更谈不上用户规模。」如果非要说用例,文浩提到了 DAO 这种组织形态的运行以及一些资产抵押平台的出现,「比如比特股」。
他提到的比特股(BitShareBlockchain),正是 EOS 创始人 Daniel Larmier 主导的开源网络软件,他在更早的 2013 年到 2014 年间就提出了使用委托证明算法构建点对点分布式股票分类账户和网络,2015 年有了成熟版本。BitShare 意旨企业级基建,但最终因市场不够成熟、技术构架局限、应用开发者稀缺等原因而没落。
对于 MakerDAO 这样社区来说,在那时寻找一个可以落地应用的基建十分重要。以太坊网络在 2015 年 7 月适时上线,给应用开发者们提供了一个着力点。在经历了分叉后进入不断迭代的 2 年里,以太坊为去中心化应用的诞生带来了最基础的支撑。
IDEX、以德都是去中心化交易在以太坊上的早期尝试。而这两个应用承接也带来了运行模式上的巨大转变。2016 年诞生的 IDEX,其撮合引擎是中心化的,也就是采用了现在业内常提到的订单簿模式,资产在链下撮合、链上清算;到了 2017 年上线的以德,它开始追求去中心化和加密签名交易,试图让用户在无需登陆的情况下就能在全球任何角落都能安全使用。
不光是交易场景,借贷应用也开始于 2017 年在以太坊上生成,ETHLend 是最为人熟知的项目,它正是后来更名为 Aave、如今锁仓量排在前五的协议。ETHLend 创造了开源非托管协议,使用户可以通过协议借到资产,存款人则能在协议中赚得利息。
同一年,MakerDAO 终于以应用的形式出现,用抵押加密资产生成代币的方式,产出了可以与美元 1:1 锚定的稳定币 DAI。当然,那时,它能支持的抵押资产还仅有 ETH。
尽管 DeFi 还没有以概念的方式被人认知,但在探索期里,稳定币、借贷、交易的场景均已经在 2015 年到 2017 年间出现。但在 2017 年年底 BTC 及 ICO 的高光时刻里,这些应用在以太坊上还暗淡无光,它们默默生长、尝试,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蓄势待发
潘超是在 2017 年 Maker 协议上线测试版运转期间加入「组织」的,到了 2018 年时,转机悄然而至,「我印象中,Maker 就是在那时,资产抵押量和用户都出现了规模式增长。」
从 DeFi 市场 TVL 的资金变化看,2018 年时的曲线开始有了波动的趋势,年初增长到了 5000 万美元,到年底已经有近 3 亿美元的资金进入到 DeFi 协议中。
2018 年上半年,那是加密资产牛市转向熊市的起点,也是公链百花齐放的阶段。市场上不再仅仅有以太坊,一大批打着对标以太坊旗号的公链「揭竿而起」,各种公链资产趁着 ICO 的风口大行其道,涌入正在抢夺币币现货交易市场的中心化交易所中。
但后来,最终从白皮书走向落地的公链乏善可陈,仅仅 EOS 和波场成为了市场上还够格与以太坊对标的网络系统,特别是 EOS 系统的出现,其高速率、低费用的优势较以太坊十分明显。
伴随着市场对 EOS 的看好,大量的 DApp 开始在 EOS 上构建,博彩类的应用在该网络上最为出彩,类似的应用也少量出现在以太坊上。
DApp 进入市场视野时,一些好奇的用户开始了去中心化应用的使用尝试,「其实那时的用户,主要还是以开发人员居多,大家更多是体验,看看别人的应用上能否有借鉴。」当时参与 DApp 体验、既是玩家也是程序员的大鱼(化名)认为,那一批在 DApp 上熟悉链上操作、交易的人,由于熟练的操作和快速理解,成为了 2020 年夏天最早吃到 DeFi 流动性挖矿红利的人。
由于 EOS 上的各种应用生出五花八门的资产,用户的交易变现需求大增。Newdex 在 EOS 系统上线 2 个月后快速出生,成为该公链上构建的首个去中心化交易所。其日交易额一度占据市场 80% 以上,甚至超越了以太坊上的 IDEX,成为全球成交量最大的 DEX。
而在应用场景丰富度方面先行一步的以太坊上,很多如今风靡的 DeFi 协议都发起于 2018 年,包括 Compound、Balancer 和 Uniswap。锚定资产 WBTC 在 2019 年的出现,让当时风靡的跨链概念在资产流通层面得到了解决,以太坊版的 BTC 实现了。
DeFi 的概念也真正出现于 2018 年,它首次在 Medium 上被人提出。当年的 8 月 31 日,一篇名为《Announcing De.Fi , A Community for Decentralized Finance Platforms》的博客,让 DeFi (去中心化金融 / 开放金融)这一概念正式发端,作者 Brendan Forster 是借贷产品 Dharma 的联合创始人。
他认为,DeFi 应该是一个符合以下条件的开放项目社区——项目建立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上,项目运用于金融业,代码是开源的,而且还有一个强大的开发人员平台。
从后来的应用发展看,Brendan Forster 总结的条件正是如今很多 DeFi 协议的特征,无论是稳定币的生成,资产的交易、借贷,还是理财及衍生品,包含这些金融场景的应用均构建在去中心化网络中,它们透明到可以看到资产和交易的地址,极客组织成为协议技术的后盾,既担负着协议安全的责任,升级协议时要遵循社区投票的结果。
而今年年初,一些协议的漏洞系因「交叉叠加」的原因造成了安全事故,反过来看,正是 DeFi 协议的可组合性为资产流动提供了广泛的空间,这被业内人士概括为 DeFi 的「乐高」特征。
从 2015 年到 2019 年,DeFi 协议从无名时代的探索到应用场景的成熟,都为它在 2020 年 6 月爆发进行了铺垫。人们常常认为,Compound 在 6 月掀起的流动性挖矿浪潮是 DeFi 爆发的起点,但在潘超看来,那只是导火索,「几乎每一年,DeFi 都有不同表现的爆发,只是它一直没有冲出小众圈子,财富效应最终让它出圈了。」
在我们采访的 DeFi 历史参与者中,每一个人都提到,他们预想到了 DeFi 会突出重围,「但没有想到一切来得这么快」。
这种加速度对市场上每一个参与者的冲击都十分显著,表现便是协议挖矿收益率和锁仓价值。如今,这两个数据的一跌一稳间,DeFi 进入了平稳发展下一个周期。
过去的时间向我们展示了 DeFi 如今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它的下一个崛起将带来什么场面?
潘超给出了一个十分冷静的答案,「当没有人总把 DeFi 概念挂在嘴上、送上热门时,它才会真正的成为大家习以为常在使用的工具,那时,才是 DeFi 的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