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会让整个互联网崩溃吗?
比特币会让整个互联网崩溃吗?有着"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周日发布报告称,比特币等分散化的加密货币存在一系列缺陷,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互联网崩溃。BIS报告指出,加密货币最根本的缺陷在于缺乏国家层面的体制安排。具体而言,加密货币分散化的特点导致了许多问题,例如效率低下、能源浪费、共识脆弱等。
另一方面,BIS也注意到,加密货币这一新兴事物给监管带来了诸多挑战,新技术的出现要求监管机构提高能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扩大监管边界,以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在报告中,BIS将加密货币按照所使用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分为两类。第一类加密货币的基础是"获许可的"分布式账本技术(?"permissioned" DLT)。这种加密货币类似于传统的支付机制,更新账簿的权利掌握在可信参与者,也就是"可信节点"的手里。这些节点通常是由一个中心化的机构(例如发行该加密货币的公司)选出来的,并且受到该中心化机构的监管。
第二类加密货币的产生则基于完全分散化的设置--"非许可"分布式账本技术("permissionless" DLT)。这种账本只能由参与者的共识来修改: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但没有人拥有特定的"钥匙"可以修改分类账。
第二类加密货币以比特币为代表,与第一类加密货币相比,比特币等使用"非许可"DLT技术的加密货币与当前基于中心化机构的货币体系"背离"得更彻底。
而BIS在最新报告中对加密货币的种种问题和缺陷所进行的抨击,也几乎全部是针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第二类加密货币展开的。
比特币可扩展性的缺陷:或将导致整个互联网崩溃
BIS指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非许可"类加密货币要如何把美元汇入火币网想实现其承诺的新型信任模式、提供基于数字技术的便捷支付手段,必须要满足一系列前提假设:诚实的矿工控制绝大多数算力,用户验证所有交易历史,且货币供应是由协议预先确定的。
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经济问题,暴露出加密货币的三方面缺陷:可扩展性、价值稳定性和对支付最终性*(finality)的信任。
在可扩展性方面,首先,加密货币的扩张方式导致其对交易吞吐量有严格限制:
加密货币的扩张方式与主权货币不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为了兑现对分散化信任的承诺,加密货币的每位使用者都需要下载并验证所有交易的历史记录,包括金额、付款人、收款人和其他详细信息。随着每次交易增加几百字节,分类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幅增长。例如,在撰写本文时,比特币区块链每年增长约50GB,并且大致保持在170GB.因此,为了保持总账规模和验证所有交易所需时间在可管理的范围内,加密货币对交易吞吐量有严格的限制。
报告中称,即便是在最乐观的假设下,如果将加密货币作为日常支付手段来完成现目前所有的数字零售交易量,分类账的规模也将在几天内超过普通智能手机的存储容量,在几周内远远超过普通个人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在几个月内超过服务器的容量。
此外,问题的严重性远远超出存储容量的范畴,甚至会威胁到网络的处理能力:
只有超级计算机才能跟得上录入交易验证的需求。当数百万用户交换1TB数量级的文件时,相应的通信量可能会使互联网瘫痪。
可扩展性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分类账更新可能会造成系统拥堵,令支付流程中断:
例如,在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中,为了限制在任何给定时间点添加到分类账的交易数量,新的区块必须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来。一旦录入的交易数量使得新增区块达到协议允许的最大大小,系统就会拥堵,交易将不得不"排队".随着产能达到上限,每当交易需求达到容量限制时,费用就会飙升(图V.5)。交易"排队"等待的时间有时会长达几个小时,从而令支付流程中断。这限制了加密货币在日常交易中的用处。因此,使用加密货币的人越多,付款就越麻烦。这就否定了当今货币的本质属性:使用它的人越多,使用它的动机就越强。
比特币的其他问题:价值不稳定,信任机制脆弱
BIS报告指出,除了可扩展性,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还存在价值不稳定、信任机制脆弱等关键性问题。
该行认为,加密货币价值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中央发行机构来保证货币的稳定。从供求角度来看,一种加密货币的供应量常常是固定的(小葱注:例如比特币总量为2100万枚),而需求却时刻在变化:
人们之所以对加密货币价值抱有信心,部分原因是其供应量早已在协议中预先确定,但这也导致了加密货币的供应量缺乏弹性。因此,需求端的任何波动都会转化为估值的变化。这意味着加密货币的估值波动非常大。
若想保证货币供应符合交易需求,就需要有一个能够调整资产负债表的中央机构(通常是央行)。而在由加密货币用户构成的分散化网络中,并不存在一个承担稳定币值责任的中央机构。因此每当对加密货币的需求下降时,其价格也会下降。
不断出现的新币种也加剧了加密货币估值的不稳定性。据BIS统计,目前已有多达几千种加密货币存在,且相互间存在替代性。加密货币的这种"增殖"使得人们很难合理估计流通中的加密货币数量。报告称,"回顾过去私人银行的业务经验,这种自由发行新币的结果很少是稳定的。"
此外,信任机制脆弱也是加密货币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涉及到单笔支付最终性的不确定性和对单个币种价值的信任。
在主流支付系统中,一旦单笔支付通过国家支付系统并最终通过央行账簿进行支付,就不能再被撤销。但非许可的加密货币则无法保证这一点。其中一个原因是,虽然用户可以验证分类账中是否包含特定交易,但并不知道其中还可能存在竞争对手的分类账版本。这可能导致交易回滚,例如两名矿工几乎同时更新分类账时。由于这两笔账中最终只有一种可以留存下来,因此在每个分类帐版本中进行支付的最终性是概率性的。
此外,由于加密货币可以被控制大量算力的矿工操纵,其支付最终性进一步缺失。人们无法分辨某个币是否正在遭受攻击,因为攻击者只有在确定成功后才会显示(伪造)分类账。
这种操纵指的实际上就是"双花攻击".小葱APP此前提及,所谓的"双花攻击"就是一份钱花两次。今年5月,一名恶意矿工对比特币黄金网络成功实施了双花攻击,攻击者先是通过获得51%的比特币黄金网络算力来控制网络,然后通过不停发起和撤销交易,将一定数额的代币反复在账号之间转账实现获利。攻击发生后,比特币黄金价格暴跌24%.
此外,潜在的"分叉"可能性则令用户对单个币种的信任更加脆弱。除了上述问题,BIS的报告中还提到了另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例如比特币的POW机制导致耗电量巨大,最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环境灾难等。
加密货币给监管带来新挑战
BIS提出,加密货币的兴起给监管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包括反洗钱(AML)和打击资助恐怖主义、证券规则和投资者保护条例的制定、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威胁等。
报告中指出,加密货币及其相关新技术的出现要求监管机构提高能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扩大监管边界,以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积聚。